时间:2023-11-13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该站成立40年来,共获得国际奖、国家级奖、省部级奖等各类成果奖58项。

  例如,该研究站提出了流动沙丘治理模式,构建了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柽柳植被的技术体系。这套技术体系1995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2项,已在中亚、非洲等区域推广应用。

  该项技术实际上取之于村民个人经验。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经过充分论证、系统研究,并在不断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科学规律,赋予其科学方法,最终形成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

  如果没有科学方法加持,该技术可能仅作为村民个人经验,甚至可能在若干年后销声匿迹。目前,该项技术已经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走出国门,惠及更多人。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尽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双缩减”,实现了“绿进沙退”,但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比如高温、干旱等,这也为荒漠化防治带来更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科技作为支撑,提高荒漠化治理质效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我们要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化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草种,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确保防治的质量和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防沙治沙的机械化水平,加大对防沙治沙新材料、机械化设备等的研发力度,努力节约劳动成本,提高荒漠化防治效率。

  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这一契机,建设荒漠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干旱区植物种质资源库、专家智库、沙漠治理知识库等,努力打造数字化荒漠治理新名片。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