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梁乐)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基于超低空探测的成矿预测与找矿技术集成示范”近日通过专家组验收。2013年起,新疆科研人员在东天山头苏泉大南湖岛弧带开展了成矿作用与构造背景系统研究,增生成矿系统理论取得重要创新进展,目前预测和圈定了8处可供企业勘探的靶区。
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东天山是新疆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复杂,成矿类型多样,浅覆盖区面积占50%以上,找矿潜力巨大,是集成新一代高精度找矿技术、突破浅覆盖区找矿难题技术的良好试验场。
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肖文交及其团队,自2013年9月起依托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肖文交团队对该区域成矿带大地构造背景、典型矿床、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区域成矿有利地段的预测和靶区评价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此研究基础上,科研人员采用动力三角翼飞行器,搭载成像高光谱传感器、高精度磁力仪等设备,在不同的飞行高度,以东天山卡拉塔格、大南湖为示范区进行高精度航空测量、成像波谱探测和数据分析、整理,获取了大比例尺的元素分度分布情况,构建了成矿预测模型。
通过多年努力,肖文交团队建立了东天山成矿带多元信息地质空间数据库,包括地物化遥感数据和图件。构建多元信息匹配识别模块,建立找矿识别标志体系和预测系统。最终通过靶区预测、地面验证和初步评价,提交科研预测铜金属量达289.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