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8

2002年,刘铭庭(左)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大芸种植场向农民传授技术 

  6月16日,当记者联系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治沙专家刘铭庭时,他正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大芸种植基地里忙碌着。“现在村民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大芸种植技术,我就是来了,也很少有村民向我请教技术上的事,大都劝我保重身体……”说到这些,这位87岁的老人颇为自豪。

  虽然去现场指导技术的次数少了,但刘铭庭依然很忙碌。他正在收集整理关于大芸的相关资料,争取尽快出一本图文集。“我想把大芸的种植技术写进书里,让更多人增收致富。”刘铭庭说。

  投身治沙事业60余年

  1957年,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刘铭庭主动请缨支援边疆建设,投身艰苦的治沙事业。他如愿被分配到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事沙漠植物研究。

  这一干就是60余年。一双胶鞋、一个背包伴随着刘铭庭走遍了新疆的沙漠。“我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的人们更需要我。”刘铭庭说。

  1959年,刘铭庭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进入荒漠寻找优良固沙植物。在这里,他和红柳结了缘。“在一个很高的沙丘上,我发现这些红柳叶子极细,枝条柔性好,抗风沙能力非常强。”刘铭庭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一品种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随后,刘铭庭又相继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等5个新种,成为中国柽柳家庭1/4属种的发现人和定名人。

  发现新种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在防沙治沙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刘铭庭一直思考并研究的问题。经反复试验,他将红柳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插育苗的亩产苗量也达到了12万株,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风沙前沿筑起绿色屏障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最前沿。1982年春,流沙前锋距策勒县城仅1.5公里,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由中科院新疆生土所和当地科研机构共建策勒治沙试验站,指导当地群众防风治沙。

  刘铭庭和同事张鹤年临危受命,并立下“军令状”,承诺在5年中治理流沙6万亩,风沙前沿植被覆盖率由不到5%恢复到30%至40%。结合当地实际,他们采用生物防沙和工程防沙相结合的技术途径,以封育引洪、恢复沙区植被和在风口流沙地段造林固沙,建立策勒绿洲外围的综合防沙体系,进而建起“沙漠—绿洲”过渡带综合防护体系,并在过渡带建立了“粮、棉、果、桑、草”立体农业。仅用3年时间,就达到了预期目标。

  1985年,刘铭庭又一次接到任务,在南疆地区进行恢复10万株红柳的防风固沙保护工程。“当时带上铺盖卷和坎土曼就出发了,坐了10多天公共汽车,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路上几乎都是漫天黄沙。”刘铭庭回忆,这也坚定了他防沙治沙的决心。在这里,刘铭庭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育种办法——利用洪水冲刷红柳种子。“这种办法既简易又实用,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刘铭庭说。

  如今,引洪灌溉繁育红柳固沙的方法已在全疆推广,扩繁红柳数百万亩,在沙漠边缘筑起了绿色屏障。该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5年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刘铭庭先后获得过国际、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联合国荒漠化治理奖3项。

  科研成果让老百姓受益

  治沙让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刘铭庭看来,让群众真正受益才是关键。“我想跳出‘治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怪圈,为群众找到脱贫致富出路,这样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就会提升。”刘铭庭说。

  治沙过程中,刘铭庭发现寄生在红柳根部的大芸作为中药已运用了近2000年,但从未进行过人工繁殖。“如果人工种植成功,还能让农民脱贫增收。”刘铭庭说。

  1985年,他在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开始试种红柳大芸。一年后,红柳大芸成功长出。

  1995年,于田县相关部门慕名找到已退休的刘铭庭,寻求“沙海淘金”的办法,刘铭庭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刘铭庭说,这也是他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他从治沙站拿出自己培育的红柳大芸苗木,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原九大队的试验地里试种了50亩。两年后,红柳大芸长出来了,也把他的心留下了。为了让当地农民安心种植大芸,刘铭庭带着妻儿在试验田里定居下来。

  2003年,刘铭庭获得全国大芸种植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又成功研发出大芸“开沟播撒高产法”。20多年间,他一直把大芸种植技术无偿教给周边农民,他手把手教会了许多农民种植大芸。目前,刘铭庭已在和田地区推广种植红柳大芸和梭梭大芸共计50万亩,一亩红柳大芸年收入达4000元至800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扶贫感言

  来到新疆60余年,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也见证了发展和变化。从过去的黄沙漫天到现在的天蓝地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不仅环境在变好,“从沙漠中掘金”已经成为现实。相信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新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沙漠治理中受益。——刘铭庭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