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穿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塔里木沙漠公路旁,来自全国各地的治沙专家对公路的生态防护工程进行着详细的了解,植被种类、滴灌管道等都被一一询问。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条沙漠公路,436公里的生态防护工程,守护着这条公路不被风沙侵蚀,也成为一条系在沙漠中的“绿丝带”。这是中国治沙智慧的体现。
19-20日,中国干旱区沙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勘察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新疆库尔勒市召开。会上,来自中国各地的治沙专家们交流经验,并进行实地考察,为中国防沙治沙建言献策。
“沙漠并不是地球的癌症,而是地球自然景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沙漠资源必须保护性地利用,防和治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
中国作为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区周边的百姓曾饱受沙害之苦。从1949年中国成立冀西沙荒造林局开始,我国荒漠化进程在治沙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得以遏制。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前所长雷加强表示,以人为本、以水定绿、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发展产业是治沙人努力的方向,希望防沙治沙中生态和生计能够高度融合。“这也是我们在此探讨的意义。”
从人进沙退,到人沙和谐的思想转变,让沙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沙产业的兴起、沙漠旅游渐热成为目前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屈建军介绍,我国的沙产业内容正在逐渐丰富,涉及农业、药材、矿物质提纯及旅游等各个领域,这都将有助于沙区贫困百姓利用沙漠脱贫致富。
“同时,我们也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介入防沙治沙事业中,进行装配式材料的装备化施工。也许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机器扎草方格。”屈建军说。
而近年来,社会力量也在逐渐进入防沙治沙领域,杨文斌认为,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到防沙治沙中。雷加强同时强调,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应该对应用的专利技术进行评估,规范化、实名化准入,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新华社记者 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