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07

  2019年入夏以来,中国北方多地受到高温热浪侵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5-37℃,局地达40℃6月以来,华北、黄淮一带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美国nasa发布全球气候报告,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40年来同月最高,预测今年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之一。同期,欧洲多地爆发致命的高温热浪,仅仅南亚印度的强高温热浪造成100多人死亡。国际上相关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全球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在增大、持续时间在延长,预计这种趋势在未来将会更加严重。为了减少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国际社会于2015达成了《巴黎协议》,指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需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0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对中国来说,如何科学评估全球不同升温的影响,特别是高温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苏布达和陶辉副研究员团队基于31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从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三方面系统评估了高温的人口死亡风险,并在风险评估中特别考虑了未来适应能力的提升对脆弱性的改变作用。 

  研究发现:如果不考虑适应能力的提高,全球升温1.5℃,中国城市每百万人因高温引起的死亡数为104-130人,全球升温2.0℃情景,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37-170人。考虑适应能力的提高,全球升温1.5℃2.0℃,中国城市每百万人口因高温造成的死亡数分别为49-67人和59-81人(图1)。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非劳动力人口(年龄小于15以及大于64岁)的高温死亡人数较当前将有大幅上升,而劳动力人口的高温死亡比例较当前会有所下降。未来,尽管女性高温死亡人数依然大于男性,但随着性别比的缩小,高温死亡人口中性别差距将不断变小(图2)。相较于全球升温2.0℃,全球升温1.5℃中国城市每年将会减少数万人的高温死亡数。中国高温引起的人口死亡率变化研究科学回答了控温的重要性。 

  该成果以tens of thousands additional deaths annually in cities of china between 1.5°c and 2.0°c warming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  

  新疆生地所2016级博士研究生王安乾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陶辉副研究员为共同作者。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还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艳君副教授和国家气候中心翟建青副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为新疆生地所特聘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和德国图宾根大学thomas fischer教授,共同作者还有暨南大学杨军博士、中国疾控中心刘启勇教授、宁波大学高超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国杰教授、波兰科学院农林研究所zbigniew w. kundzewicz教授、江西气候中心占明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冯志强教授。该项研究获新疆生地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1 1986-2005年、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和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与热有关的死亡率 (图中点与直线分别表示多模式集合平均和变化范围) 

 2 1986-2005年、全球升温1.5℃2.0℃情景和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分性别(a)与年龄(b)的与热有关的死亡率对比(图中的柱和直线分别表示多模式集合平均和变化范围)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