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五次气候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升温最为明显。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增速显著高于全球,而生态环境又极为脆弱,一直是国内外气候、水文和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地区。分析西北干旱区近百年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过程,解析气温变化驱动机制,对干旱区减缓及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团队,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研究靶区,基于高分辨率地表气候变量数据集(cru ts 3.22)中的气温数据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三个海洋振荡指标,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时滞互相关分析(time lag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方法,解读了1901至2013年期间西北干旱区地表气温的多尺度演进特征,并从多尺度角度探讨了气温变化与amo、pdo、dmi的关联性。 结果显示:1901至2013年期间,西北干旱区气温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准2至3和6至7年周期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准14、24、70年周期振荡;在时空尺度上,气温变化显示出由塔里木盆地向北疆和河西地区扩展的现势性;amo和pdo在年代际尺度上对西北干旱区增温具有正效应,而dmi则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较强的正效应;1990s之前,pdo是研究区气温变化的关键控制因子,之后amo取代pdo成为主控要素;amo、pdo、dmi对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影响高空环流的方式予以实现。 相关结果以multiscale evolutio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its linkages to ocean oscillations为题发表在theor appl climatol,2017:doi:10.1007/s00704-016-17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