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生物标本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实物记录,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见证和档案,是研究、分析、监测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和探索物种起源演化的重要科学依据,在支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领域、农林业生产、新产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亚地区复杂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近1万种维管植物。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的主要标本馆馆藏着超过300万份腊叶标本,不仅为中亚各国的植物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信息。但目前中亚地区的多数馆藏标本尚未开展数字化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或全球性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为推进中亚标本数字化工作,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干旱区生物资源收集保育平台建设”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合作,日前共同举办了“中亚标本馆现状研讨及标本数字化培训”,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26名科研人员参加研讨。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komiljon tojibaev院士分别作题为“biodiversity informatics in china”和“project flora of uzbekistan as a new stage in central asian plant diversity research”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文军副研究员介绍了中亚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信息现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许哲平副研究馆员分享了中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及其分析。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ganibaeva myskalai,哈萨克斯坦生态、地理和自然资源部植物与植物引种研究所abdildanov daulet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植物、植物生理与遗传研究所的bobokalonov qobiljon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单位植物标本馆历史和现状。

  与会人员就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亚地区标本馆馆藏标本数字化进行深入讨论。马克平建议在开展标本数字化的同时,对中亚地区的主要生物多样性文献进行数字化。随后,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闵道长和文晓虎详细介绍了标本数字化方法,现场组装设备并逐步演示数字化过程,参与培训的各国标本馆馆员积极记录并现场实践。培训结束后,闵道长、文晓虎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人员一起,启动该馆标本数字化工作。

  中亚各国参会人员均表示愿意同中国的科学家一起,在中方技术指导下,对馆藏标本进行数字化并共享。中亚干旱区标本数字化是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研讨、培训和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中亚地区主要国立科研机构标本馆馆员在标本数字化方面的能力,将大大提升中亚地区标本数字化进程,为开展区域内植物多样性信息数字化与继承,共建中亚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平台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交流

操作演示

合影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