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至30日,“中亚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科学成果实践与应用”国际培训研讨会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召开,来自中国、法国、日本、伊朗、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亚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吉尔吉斯坦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吉尔吉斯科学院水问题与水能研究所、吉尔吉斯科学院天山山地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参与协办。会议旨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从事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为各国在中亚开展相关工作的专家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的平台,并联合开展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研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对策,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冰川和水资源、植物、土壤、灾害风险等研究,为中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开幕式上,中亚中心比什凯克分中心主任李耀明、新疆生地所科研处处长桂东伟、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萨基耶夫教授分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和双方筹备组讲话。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国彬研究员应邀做了“中国黄土高原综合监测与生态修复评估”的大会报告。其他25名与会代表围绕不同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新技术和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监测、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全球变化与区域生态系统响应等内容做了主题报告,从宏观科学问题到具体的环境要素监测,从野外观测到数据处理和管理方法,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野外观测站建设发展以及观测研究对成果产出的促进效应等。培训结束后,主办单位为23名参会学员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
会后,部分参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天山山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和比什凯克市的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比什凯克分中心。
据了解,这是中亚中心在伊塞克湖州举办的系列伊塞克湖国际会议之一,今年是第四届,也是首次开展基于野外台站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培训会议。目前,中亚中心按照中国科学院野外观测站观测标准,沿着阿勒泰山、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帕米尔等四个自然地理单元,已建成由15个野外台站组成的“中亚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网络”并将与在伊朗、阿富汗等国拟建的生态系统研究站共同组成“欧亚大陆干旱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网络”,与国内联网可连续观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变化并开展联网评估。
开幕式
刘国彬致辞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