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新疆生地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创新干旱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干旱区生态学与干旱区地理学领域,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研究所建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及新疆旅游研究院、丝路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所内设研究单元。国内建有12个野外观测研究站(其中3个为国家站),在中亚、伊朗和蒙古国建有19个国际联合野外观测研究站;建有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新疆自然博物馆等支撑平台。建有“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荒漠化专题联盟(anso-acd);与相关国外机构联合,建有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中美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东非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中德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与环境变化联合研究中心等。
作为“四类机构”特色研究所,全面完成十三五“一三五”规划,当前,研究所“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建设“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大数据平台项目稳步推进,干旱区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序列。
截至2022年底,研究所共有职工539人,其中岗位聘用360人、项目聘用68人(包含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52人),客座及访问学者111人。
新疆生地所是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地理学、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六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十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研究所现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为地理学站、生态学站及生物学站。截至2022年底,研究所有在读学生461人,其中博士生186人、硕士生210人、留学生65人。
2022年,研究所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学共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为首次进入。
扎根边疆60多年来,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了深入、长期的科学试验、考察和定位研究,累计承担课题3000多项,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奖励近400项,支持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帮助了各族农牧民实现科技脱贫致富。
新疆与周边八国相邻,研究所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工作。近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研究所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迅速发展,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一般交流向实质性合作的转变,从分散向区域集成合作的转变,从跟踪参与向牵头组织国际合作大项目的转变,推动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助力周边国家科技进步、民生改善,提升了研究所在国际同行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