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单位我的家—在生地所的2010-亚博电竞网站
来源:李耀明发布时间:2021-10-15
丝路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李耀明
2021年新疆生地所迎来了建所六十周年,适逢建党一百周年,全所上下都在总结回顾并积极筹备所庆的相关工作,回头看自己在研究所的工作也走过了整整十一个年头,算得上是个老职工了。这十一年间研究所的发展从十二五时期在国际干旱区领域的崭露头角,到十三五时期成为国际干旱区领域的知名研究所再到目前十四五期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力争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化研究所道路上阔步前进,作为研究所的职工,我主要参与了中亚干旱区领域的研究工作,可以说见证了研究所历史的发展也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2010年我从俄罗斯博士毕业后面临回国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里海西岸荒漠草原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研究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旱区,上网查了一下新疆生地所正好是主要做干旱区工作的,所以就萌生了到新疆工作的想法,我是河北人,尽管之前从来没有来过新疆,跟大多数人一样,对新疆的印象也还停留在各类宣传材料上。在联络工作并不是很通畅的情况下,我在圣彼得堡学习工作期间结识的韩丹星老师帮助我通过清华大学的吴雅茹老师取得了跟生地所的联系,并顺利地来到了研究所。这期间很感人的是研究所时任人事处长滕锦华老师收到我的简历后第一时间亲自打电话到圣彼得堡跟我联系并邀请我先到所里看看,在我到达乌鲁木齐后又亲自到机场接我到研究所,回去的时候还大包小包送了我不少新疆土特产带回去,到研究所报道后时任陈曦所长还安排我临时住进了专家公寓,尽管我没有任何“帽子”。这些细节至今记忆犹新,充分体现了研究所对人才的重视和关爱,由于专业对口再加上这份热情的人文关怀,所以我基本没怎么考虑就决定到研究所工作了。此后在所里工作期间我发现研究所其实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后来接任的许英勤和蒋慧萍两任处长也很好地沿袭了这种良好的传统,作为公益性的研究机构,人才建设是发展的根本,我想这也是研究所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能持续上台阶的重要原因吧。
当时,研究所正在确立“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放眼世界干旱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作为在俄罗斯毕业的生态学博士,再加上语言的优势,我很幸运地成为了中亚干旱区研究队伍的一员。2011年陈曦研究员领衔开始执行面向中亚的科技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这一重大项目的开展标志着研究所开始了系统全面的中亚干旱区研究,并在其带动下逐步形成了规模性的项目群。2012年为增加中亚方向的工作力度,研究所对所属研究平台进行了改革,新设立了中亚合作与协调发展研究室,我也担任了中亚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
期间,我曾跟徐俊荣老师等共同负责在中亚区域建设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十年间我们的足迹踏遍了中亚各国,北至森林草原过渡带南缘的俄哈边境,西至乌拉尔南部的里海滨湖荒漠,南至塔吉克斯坦亚热带类稀树草原,东到帕米尔高原的山地草原等地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典型生态系统建立了野外观测站并跟其他同事一起依托野外站开展了定位试验与技术示范工作,包括棉花膜下滴灌、盐碱地改良、药用植物栽培等,这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也让我们荣获了自治区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中亚的工作过程是艰苦的,语言障碍、饮食习惯、恶劣天气和糟糕的交通等等不一而足,但大家充分践行“生地精神”,并不在乎这些,苦干加巧干,苦中作乐,充分体验科学发现未知带来的满足感。我们在哈萨克斯坦的荒漠中见证了国家一级濒危珍稀保护动物四爪陆龟在繁殖期大规模活动的盛景;惊叹于咸海干涸多年后原水底藻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干旱条件下的完整保存性;感受到号称“东方瑞士”的布拉拜针叶林-冰碛湖系统异于周边地带性草原生态系统的独特美;对世界最深高山堰塞湖萨雷兹湖的巨大蓄水量和潜在溃坝危害性感到担忧;震惊于吉尔吉斯斯坦最美草原苏萨梅尔地区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退化之严重……
在中亚工作期间我们跟中亚各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和高校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持久而可靠的亚博88app的合作伙伴,这为我们未来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哈萨克斯坦土壤所的萨帕罗夫所长、康斯坦丁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地质所的萨季耶夫所长、阿拉曼诺夫教授,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所的科米尔江所长、哈比伯乐教授,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外事处的马吉德处长和萨伊多夫副院长等等亚博88app的合作伙伴也与我和其他同事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除项目层面的合作外,逢节假日和生日等大家还会互致问候、祝贺等保持私人层面的沟通,中亚的合作项目能成功执行,良好的沟通渠道和顺畅的合作关系也是重要的保障之一。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作为研究所十二五期间重大突破之一的“中亚干旱区千万平方公里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管理”取得了丰硕的预期成果,有力支持了研究所在亚洲中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专项,院长办公会决定依托新疆生地所成立“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称中亚中心)”。2014年白春礼院长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拉赫米院长在中塔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中塔两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同年张亚平副院长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和哈萨克斯坦科学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院级层面合作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中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中亚中心建设的具体执行人,我在陈曦所长和吉力力副所长的领导下,很快开始了具体的筹建工作,在2014-2016年间,我们在当地亚博88app的合作伙伴和中外政府机构的支持下,通过在外交部门备案、司法部门注册的方式先后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际科技机构—中亚中心比什凯克、阿拉木图和杜尚别分中心,有力促进了中国科学院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入的中亚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新疆生地所的特色工作之一,并助推研究所在2015年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改革的试点中成为首批进入“特色研究所”建设的十四家研究所之一。
中亚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研究所乃至中科院的中亚合作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短期的项目合作到依托机构平台开展长期合作的过渡。
十三五时期,研究所在中亚的工作从全面的本底调查和合作平台构建逐步聚焦到干旱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继续在中亚生态系统承载力和生态功能区划等方向上发力,部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及典型区域生态服务技术研发与示范的特色所项目,我也有幸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依托中亚中心平台与古丽·加帕尔、吕昭智、王伟胜、马龙等一起分别在生态功能区的划定、保护,吉尔吉斯斯坦饮用水安全,哈萨克斯坦土壤盐渍化监测技术,塔吉克斯坦农林害虫生态防控等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研究所在2018年顺利通过“特色所”验收作出了贡献。其中由我本人直接负责的吉尔吉斯斯坦饮用水项目获得了吉国民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同,发布了“吉尔吉斯水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和饮用水安全现状(俄文)”报告,撰写的“关于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研发成果在吉尔吉斯斯坦制备和安装净水系统问题的可能性”咨询报告还获得了时任吉国总统热恩别科夫的重要批示,推动了后续工作的开展,并获得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持续资助。
2018年中科院启动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新疆生地所作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具有深厚研究基础的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大量专项任务,并主要集中我所的优势领域—中亚大湖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我本人也担任了“中亚西亚野外观测能力提升及数据库建设”子课题的负责人,课题任务将为泛第三极环境研究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服务与科技支撑。
先导专项项目群的实施对新疆生地所在十三五时期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了重要的推力,十三五末期,研究所在干旱区水资源与绿洲科学研究领域的sci发文量已位居全球前列,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干旱区领域迈入了国际知名研究所的行列。
202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疆生地所新一阶段一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这一时期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新疆长治久安,建设和发挥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们所的主要任务。这一年在研究所的主要推动下,新疆第三次科考任务将正式启动,作为以新疆第一次科考为基础建立的研究所,此次科考在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相信在张元明所长的带领下,我们将出色地完成科考任务并在咸海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等绿色丝路建设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助力研究所再上新台阶。
回首自己在研究所的十年,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部门负责人和研究团队pi,主要还是因为搭上了研究所发展的顺风车,没有研究所的平台就不会有我们个人的发展空间,像很多同事一样,我也真正把研究所当作了自己的家,关心研究所的每一点发展和进步,周末和节假日也大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办公室,希望“团结、开拓、奉献、创新”的生地精神能成为每一个生地人牢记和坚守的行动准则,这既是生地所六十年光辉历史的成功信条,也是我们生地人成长发展的精神指引。
2021年6月13日